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表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体育变主科?教育部回应
体育变主科,教育部回应如下:
关于体育变主科的问题,教育部做出了回应,认为体育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家庭也非常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的态度是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1、增加体育课时: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集体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加强师资力量:教育部要求各地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体育教学质量。
3、推进校园足球等特色项目:教育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校园足球等特色项目,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和综合素质。
4、加强考核评价:教育部要求各地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体育变主科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体育变主科的坏处和挑战
首先,过度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教学质量。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过度强调体育课程,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如果体育课程安排不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体育课程安排过于频繁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过度的压力和疲劳,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如果体育课程的质量不高,或者没有针对性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此外,体育变主科也需要考虑经济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为了加强体育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建设体育设施、聘请体育教师、提供教学材料等。这些投入可能会对学校的财政产生一定的压力,影响学校的教育经费分配和学校的发展规划。
同时,过度强调体育课程的地位也可能加剧应试教育和成绩排名的不良倾向。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和排名成绩,可能会将体育课程变成“考试课”或“达标课”,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取向。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权衡体育变主科的积极作用和潜在的坏处。教育部门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体育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质量,避免过度强调体育课程的地位而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
关于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如下: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新课标显示,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为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
从数据可以看出,与2001年版、2011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20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2年级4节体育课,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关注到,在新课标中知识型课程进行了调整,比如体育、思想品德等,让课程更加均衡。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让新兴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新课标中特别提到,新兴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表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小轮车、轮滑、攀岩、登山等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也出现在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