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4,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7,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尔后又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
周恩来的有关伟人事迹
伟人事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3,党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党的中央机关,保护党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
4,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
5,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6,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战争中,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负责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尔后又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在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转战陕北、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筹备召开新政协、主持起草《共同纲领》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8,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9,在领导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强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政治上也就不能完全独立。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做到统筹全局、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强调“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发展;强调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10,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他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调“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 神相结合”。他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经常倾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时时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工作。
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照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推动我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1,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他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他协助毛泽东同志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决策积极促成和落实邓小平同志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他身患绝症,仍顽强坚持工作,并同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同志等一起,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12,周恩来同志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长期实践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
扩展资料: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恩来总理
朱可夫的性格怎么样
朱可夫的性格怎么样?朱可夫,前苏联元帅,在许多战争中领导苏联的士兵。经过浴血奋战,他终于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但在朱可夫晚年,正是他自己的失误,几次引起包括赫鲁晓夫在内的苏联高层的怀疑,一度遭到冷遇。复出后的朱可夫更是一落千丈,在赫鲁晓夫的策划下彻底被排挤出政治圈。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朱可夫这样的结局呢?有人会说是朱可夫的性格造成的,那么朱可夫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为什么这个性格导致了朱可夫的命运?朱可夫图片第一,朱可夫是一名战士,在军事上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一般来说,这类人性格简单粗暴,生气骂人是常有的事。从朱可夫的几次带兵作战中可以看出,朱可夫治军严格,犯错误的士兵被朱可夫骂是很常见的。第二:朱可夫的性格棱角分明,不够圆润,这使得他在仕途上树敌众多。有些人因为他权力大,不得不老实。然而,当朱可夫彻底下台后,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和他断绝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朱可夫没有任何朋友,朱可夫坚强、直率的性格导致他没有太多朋友。再次,朱可夫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傲慢和骄傲。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朱可夫晚年的衰落。朱可夫政变的秘密曾经担任苏联元帅的朱可夫,在职业生涯中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帮助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朱可夫的晚年,他多次受到最高领导人的怀疑,几次遭到怀疑和冷遇,还一度在朱可夫传播政变的消息。那么朱可夫为什么会招致领导人的怀疑呢?朱可夫真的发动政变了吗?朱可夫的政变结果如何?朱可夫朱可夫政变是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怀疑下的政变。赫鲁晓夫指出,朱可夫的行为有夺取政权的意图,苏联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危险。这一指控导致了朱可夫的政变。但实际上朱可夫内心并不想政变,那么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指责朱可夫夺取政权的野心和实际行动呢?实际上,正是由于赫鲁晓夫内心的恐惧,他才下定决心在朱可夫身上策划所谓的政变,以彻底排除朱可夫。朱可夫在赫鲁晓夫上台的路上两次助其一臂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朱可夫,赫鲁晓夫不可能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那么是什么让赫鲁晓夫不得不除掉他呢?或者归咎于四个字,政绩很高,新王朝新政权建立阶段接连不断,英雄人物最后很少有好结果。朱可夫的高度自立也导致了赫鲁晓夫的根本排斥,重要的是让朱可夫退出政治圈。在赫鲁晓夫心中,如果朱可夫一直从事政治活动,必然会影响他的权利和地位,这是赫鲁晓夫所不允许的。朱可夫政变的结束,代价是剥夺了朱可夫的一切权力,从此使朱可夫走向了一个相对黯淡的晚年。朱可夫生平简介朱可夫,一代伟人,在抗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朱可夫朱可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朱可夫加入了苏联的红军,他是靠着自己的军旅生涯一路晋升的。从普通士兵到排长、连长、苏联元帅,他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并不认命。他理性而冷静。在朱可夫的一生中,他参加的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对日哈拉哈河战役和苏德战争。在对日军的战争中,朱可夫运用迷惑敌人的军事策略,成功粉碎了日军北侵的企图。在与日军的对抗中,朱可夫用两种手段伪装苏军进行军事防御训练,不断的演习使日军陷入瘫痪。朱可夫指挥全力进攻时,日军毫无准备,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一败涂地。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在一次巡逻中发现一个小女孩在看着他。他问小女孩怎么回事,小女孩说想帮助朱可夫。让朱可夫吃惊的是,小女孩捡起朱可夫掉的面包屑,往嘴里塞。朱可夫表现出深深的悲痛,现在把粮食分给人民,下决心打赢这场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读图,回答问题: (1)这是一幅漫画,图片上的两位人物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赫鲁晓夫和肯尼迪。(2)这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争霸时期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从赫鲁晓夫大汗与双方随时都可能按下威胁双方导弹连接的按钮的情形,可以看出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和当时苏联与美国抗衡处于下风的情况。(3)古巴导弹危机或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
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曾授衔中将,赫鲁晓夫上台后,他解决如何
斯大林一共就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就连二儿子瓦西里也以空军飞行员的身份亲身参加了卫国战争。
工作十分繁忙的斯大林,几乎没有时间去陪伴瓦西里,因此幼年时期的瓦西里都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这也导致瓦西里十分依赖母亲。也因此,在瓦西里12岁的时候,母亲的去世给了他巨大打击,瓦西里整个人直接崩溃,,成为一个叛逆少年,开始荒废学业、寻衅滋事。后来也没有遵循父亲的意愿,而是选择报考军校,去卡查军事飞行学校,开始他的军人生涯。
在卡查军事飞行学校,瓦西里成为了一名初级飞行员。随后他又考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指挥系,去深入学习军事指挥。
从军校毕业后,瓦西里便被分配到莫斯科空军司令部。这个时候苏联卫国战争已经爆发,瓦西里多次驾驶战斗机,和德国空军厮杀交战在一起。战功卓越再加上斯大林的关系,不过24岁的瓦西里就担任第286歼击航空师师长,此时的他才24岁。
二战结束后,25岁瓦西里被任命为军长,并晋升为少将军衔。又过2年,瓦西里被任命为莫斯科空军司令,军衔也晋升为中将。
27岁的中将,放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但这并不是因为瓦西里的能力十分优秀,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斯大林。
瓦西里的妹妹曾这么说道:
人们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提拔上去,根本不考虑他的能力、才华和缺点,只想着如何去取得父亲的“欢心”。
但不得不说,瓦西里在担任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的时候,还是做出了不少成绩的。就比如苏联派往朝鲜战场,支持新中国抗美援朝的空军飞行员们,大多数都是瓦西里培养出来的。在当时,瓦西里麾下的一个航空兵师,还被调到了朝鲜战场上。
同样不能被否认的是,瓦西里嚣张跋扈,又严重酗酒,这也导致他犯下了许多大祸。就比如1952年的红场大阅兵,当时因为天气情况比较恶劣,所以空军司令部便禁止飞机飞过红场。结果刚刚喝完酒的瓦西里,在醉酒的情况下强行命令飞机起飞,最终造成了严重的飞机事故,两架飞机在着陆的时候机毁人亡。
如果不是斯大林的庇护,瓦西里很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进入监狱。
斯大林在的时候,不管瓦西里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大家都会看在斯大林的面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斯大林不在了呢?
1953年3月26日,也就是斯大林去世后的第21天,瓦西里就被开除军籍,理由是道德败坏、酗酒闹事到4月28日,瓦西里就被逮捕入狱,理由竟然是,在饭店打架斗殴。
多年来的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瓦西里本来就得罪了很多人。斯大林在的时候这些人不敢说什么,可如今斯大林已经去世,这些人就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再加上苏联当时的特殊情况,在批判斯大林的同时,也牵连到瓦西里,因此在众多莫须有的罪名下,瓦西里背叛入狱8年。
从曾经的“太子爷”,位高权重的空军司令,一下子变成阶下囚,如此巨大的落差不管是谁都是无法接受的。再加上瓦西里长期酗酒,因此1960年当他走出监狱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个站都站不稳的青年人,会是斯大林的儿子。
瓦西里出狱后,赫鲁晓夫等一众苏联高层都和他见过面,每一次见面赫鲁晓夫他们都会劝说瓦西里不要再喝酒了。但结果十分尴尬,出去后的瓦西里继续继续酗酒,喝醉后就大喊大叫,到处宣传反对当局的言论。再一次酒后驾驶中撞伤一名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又多次殴打身边的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出狱仅仅3个月的瓦西里,就再次被关进监狱。
赫鲁晓夫对他是十分头疼,甚至他还这么说道:
我们该怎么办?继续关押他,他会死掉;不关押他,他也会死掉。
足见赫鲁晓夫对这位酒鬼的无奈。
等到瓦西里再次出狱后,赫鲁晓夫担心瓦西里重蹈覆辙,于是就把瓦西里流放到喀山。但仅仅一年多,瓦西里就在喀山去世,年仅41岁。
至于死因,说是因为酗酒过度,但这会是真相吗?
这张是什么图片 好像是苏联与中国的
是的,左:苏联旗和右:中国旗,中间和平鸽,代表赫鲁晓夫时代两国友好交往,尽管后来因为赫鲁晓夫本人的原因跟中国并不友好,尤其是在核武器、导弹等军事技术问题上出尔反尔,但是一开始还算不错啦!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扳手腕的图为什么说明了美国占优势,而不是美苏势均力敌
他们正起劲地扳手腕,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综合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他们的另一只手则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这又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从赫鲁晓夫的满头大汗,可知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赫鲁晓夫对苏联贡献有多大为什么俄罗斯人至今都怀念他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放权,让本来一个集权国家的权利分散,这样的话就导致不能全力做一件事。
而间接原因也在于领导人的错误领导。赫鲁晓夫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在一部分俄国人眼里他值得尊重,为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战以后,努力恢复经济
许多人都知道赫鲁晓夫喜欢吃玉米,在课本上还有他拿着玉米,被众人簇拥的图片。为了恢复经济,让人民吃饱肚子他提倡在全国种植玉米。
但是俄国处于高纬度,温度低,许多地方都是冻土,寸土不生。所以导致颗粒无收,并且土壤表层破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
因此有许多人嘲笑赫鲁晓夫,说他不按客观事实办事,最终酿成残局。但是说这些话的人没有看到在那些可以种植玉米的地方,玉米的产量大大增加,1961年-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对于百姓来说,能填饱肚子才是关键,所以有很多人依然很感激他。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取消了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改成农产品采购制,这样一来的话人,百姓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在几年以后,国家看到了人民显著的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每月的工资也在增长。不得不说赫鲁晓夫还是有一定的头脑的,他知道如果想让国家稳定,首先就要稳定百姓让我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足够的收入。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人们当时在赫鲁晓夫统治的年代,生活水平还是渐渐好转的,并不是像一些人那样片面的说,在他的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二战后主动裁军,恢复民生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挫伤,但是,就算是这样,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愿意主动裁军,因为他们怕裁军以后,像二战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战争,那么自己的国家肯定是受到威胁的。
赫鲁晓夫主却愿意主动裁军,因为战争以后,如果继续扩大军队规模的话,那么军费支出会消耗国家经济,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他知道战争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民生。
二战以后美国与俄罗斯冷战,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局面我们可想而知,但是赫鲁晓夫还是选择了恢复民生。所以说一个领导人能把民生放在首位,怪不得有许多人会怀念他。
裁军以后人们也慢慢没有了战争时候的恐惧感,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吃得饱穿得暖,也开始追求美好生活,这对提高国民幸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科技上研发出卫星,让美国大吃一惊
当时美国率先发明了原子弹,并进行核垄断,许多国家都害怕自己的安危。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俄国,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虽然没有研制出原子弹,但是研发出了卫星,这让美国大吃一惊。
美国怀疑苏联掌握了灭亡美国的核心科技,,不久美国成立了名为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的单位,投入大量资金,与苏联抗衡。这也是许多人在当时支持赫鲁晓夫的原因之一吧。
政治上,尝试多权分立,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
对于当时集权的俄国,如果一个人想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去做一些私事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赫鲁晓夫就提倡分权。他还规定官员任命是有任期的,这样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虽然分权有弊端,国家不能集中权力办大事,但是赫鲁晓夫的初心是好的,人民也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政治上的变革使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赞同,一些人不赞同,所以我们更要客观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