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桂华出生于哪里邵桂华邵桂华,男,1972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课题和面上一等资助各1项,主持吉林省软科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山东大学青年成长基金、山东大学创新基金及教学改革课题等课题10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高雀让社科基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社会科学课题共4项,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
邵桂华出生于哪里
邵桂华
邵桂华,男,1972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曾任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现任吉林体育学院副院长(试用)。
中文名:邵桂华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2年3月
职业:吉林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主要成就: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品:《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人物经历
1994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访问学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任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现任吉林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
学术与社会兼职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2)中国体育系统仿真学会,理事
(3)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5日,拟任省属本科院校行政副职。
2019年1月17日,吉林省政府任命邵桂华为吉林体育学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主要贡献
已在国内外重要戚局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论文有:《TheinformationanalysisanddecisionsupportsystemfornationalfitnessbasedonInternet》,IEEEProceedingof200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andCybernetics,2003,11.(该文被EI检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体育科学)、《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研究》(体育科学)、《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建立》(体育科学)、体育领域专家系统外壳的开发与研制(体育科学)、《论体育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体育科学)、《对我国体育教育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体育科学)、《赛艇项目技术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基于因果分析的AHP方法在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体育科技)、《体育管理学的“学岁胡科性”审视》(中国体育科技)、《从<体育科学>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系统的自组织演进之途》(中国体育科技)、《基于Internet的全民健身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IHIA-DSS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竞争与协同:学生体育素质演进的自组织之途》(体育与科学)、《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范式的转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体育学刊)等。
2008年出版个人专著《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2013年出版个人专著《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在200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亚洲体育科学大会、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及省市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获奖。出版《体育管理学》(副主编)等教材。
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课题和面上一等资助各1项,主持吉林省软科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山东大学青年成长基金、山东大学创新基金及教学改革课题等课题10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高雀让社科基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社会科学课题共4项,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
学术交流经历
Informationanalysisandthedecisionsupportsystemofnationalfitnessbasedoninternet.TheScientificCommitteeofthe2004Pre-OlympicCongress.Premierauthor.(2004奥运会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大会报告论文,第一作者)
FromInstrumentalismtohumanism:Theconversionofteachingpatterninschoolsports.TheScientificCommitteeofthe2004Pre-OlympicCongress.Premierauthor.(2004奥运会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第一作者)
TheResearchofSelf-organizationManagementSystemforthe2008OlympicGames。第三届亚洲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专题报告
Astudyo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ChineseCompetitiveSports’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9中国体育工程联合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核心刊物论文发表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体育科学,2010,1,CSSCI,第1作者
(2)对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体育科学,2005,7,CSSCI,单独
(3)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建立,体育科学,2003,1,CSSCI,第1作者
(4)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研究,体育科学,2002,6,CSSCI,第1作者
(5)体育领域专家系统外壳的开发与研制,体育科学,1997,3,CSSCI,第1作者
(6)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实证研究,上海体育学院,CSSCI,2012,4,第1作者
(7)运用超循环理论探析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CSSCI,第1作者
(8)体育教学中耗散结构与学生系统自组织的生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8,CSSCI,第1作者
(9)协同与竞争:协同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启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CSSCI,第1作者
(10)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突变性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5,CSSCI,第1作者
(11)分形学视野中的体育教学复杂性,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CSSCI,第1作者
(12)体育教学自组织演进形式的研究:基于超循环的审视,体育与科学,2007,9,CSSCI,第1作者
(13)从强制有序到混沌秩序:体育教学的境界跨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CSSCI,第1作者
(14)体育专业研究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CSSCI,第1作者
(15)混沌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复杂性解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CSSCI,第1作者
(16)基于尖顶突变模型的学生体育素质演化途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CSSCI,第1作者
(17)协同学思想对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CSSCI,第1作者
(18)序参量: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的主导者,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CSSCI,第1作者
(19)耗散结构与体育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CSSCI,第1作者
(20)渐变与突变的整合:突变论的体育教学启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CSSCI,第1作者
(21)赛艇项目技术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4,CSSCI,第1作者
(22)基于因果分析的AHP方法在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4,CSSCI,第1作者
(23)体育管理学的“学科性”审视,中国体育科技,2003,9,CSSCI,第1作者
(24)从《体育科学》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系统的自组织演进之途,中国体育科技,2004,1,CSSCI,第1作者
(25)基于Internet的全民健身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IHIA-DSS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CSSCI,第1作者
(26)AWebsiteofSportsPrescriptionBasedonExpertSyste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CSSCI,第1作
(27)竞争与协同:学生体育素质演进的自组织之途,体育与科学,2004,1,CSSCI,第1作者
(28)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范式的转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CSSCI,第1作者
(29)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体育学刊,1996.4,CSSCI,第1作者
(30)面向赛艇项目专家系统RTDS的开发与研制,系统工程,1997,4,核心期刊,第1作者
(31)基于突变级数的运动员选材评价模型研究,2012,1,核心期刊,第1作者
(32)从Logistic模型看体育教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007,3,核心期刊,第1作者
(33)混沌与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体育文化导刊,2006,4,核心期刊,第1作者
获奖记录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山东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12,第1位
(2)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9,12,第1位
(3)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位
(4)体育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第2位
(5)社会体育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主持人
(6)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山东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6年毕业分配
分配。根据查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年的圆银者毕业分配显示,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与多家公司有所合作为学生橘薯打造毕业分配岗位工作的措施,学校前身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1925年,当时的金陵女子文理学搏激院创建了体育系。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选什么第二专业好?
第二专业是自己选的,主要看你自己比较倾向哪类专业,第二专业是自己到本学院的教务处和教务老师说的,他会告诉你具体的操作,文科类的基本不用学数学,比如外语、法律、汉语言等等,你问的是这个么?还是想用第二专业来辅助第一专业啊,没怎么看明白,呵呵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女生多吗?
既然是体育学院,肯定是男生多于女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