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的协同。这些举措既为举办地农村人群提供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平台,也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体育智慧和体育方案,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在乡村落地生根。历史表明,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政府对乡村的控制并不彻底和完备,但中国乡村并未享受过真正的自治。同时,加强对参与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乡村群众的宣传和培训,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自律意识。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的协同。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尤其是建设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发展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依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基层群众自发结社而成、活跃在乡村基层的体育类社会团体。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交活动,汇集民智、汇聚民力、凝聚民心,成为乡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总体呈现数量大、分布广、功能多等主要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70%的社会组织分布在基层,大量未经注册登记的如健身活动站点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约在200万—270万个,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阐释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作用,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多元功能,通过加快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更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渠道。其中,坐落于山水之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乡村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优势。
近年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因地制宜举办乡村马拉松、农耕大赛、铁人三项等乡村体育赛事,汇聚了各类乡村体育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赛和观赛,带动了乡村体育小镇建设,拉动了乡村体育以及旅游、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康养”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需求—供给—参与”的多产业业态相融合的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新态势。
例如,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来,全国各类特色体育小镇快速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其中浙江省的体育小镇最具代表性,在2018年首批8个最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浙江省的数量达到4个,具有较强的推介和示范效应。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典型写照,通过发挥各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小镇建设中的有益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小镇周边多业态的创新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输入强大的经济动能。
体育是毋庸置疑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底色相映成辉,这是乡村中体育元素大幅增多并获得追捧的根本原因之一。生态体育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发展生态体育是亲近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无污染、促环保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登山、露营、植树造林、乡村徒步、越野定向、休闲绿道骑行等,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宣传和呼吁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青海省近年来加快推进生态体育建设,促进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共进,体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先后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一系列青海本土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让体育逐渐为青海省的旅游和环保代言。
此外,大力推进“体育+”特色村(居)建设,以黄河廊道中的龙羊峡镇为核心区域,通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一月一小赛、一季一大赛”的文化体育活动承办理念,不断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这些举措既为举办地农村人群提供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平台,也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体育智慧和体育方案,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在乡村落地生根。
深入挖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复合型功能,发挥体育作为促进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价值。通过大力举办基层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共同发展,充分彰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面和感召力,加大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增强乡村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的粘合度,开发乡村体育活动的商业价值,增加乡村体育活动的经济附加值。
例如,广东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本是陆河县2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彰显体育帮扶的资源和优势,在帮村、扶镇、援县中凸显“体育+”特色,通过健全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防止返贫、体育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连续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等,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找准旅游、餐饮、购物、住宿、观赏、娱乐等相关产业与体育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在乡村建设中的着力点,通过“体育搭台、多产业唱戏”的方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规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途径有什么呢?
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探索,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中亟待挖掘的特殊价值。从外部、内部和协同层面多方位加以推进和保障,有利于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健康发展中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破除体制性痼疾,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贴合农村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现代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应着力从政策法规层面为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保障,做好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凸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理念。
理清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培育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政府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明确基层政府在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服务职能。在政策、资金、条件、场地、人员上予以组织发展一定程度的倾斜,放宽其登记和备案条件,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外部监管水平,确保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规范性、有序性和合法性。
此外,加快制定保障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强基层法治力量,实施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尽快出台乡村社会组织法,明确乡村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义务和责任等重要内容。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合理制定基层地方性法规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支撑。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水平是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实现持续、良好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历史表明,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政府对乡村的控制并不彻底和完备,但中国乡村并未享受过真正的自治。面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灵活性强、流动性大等基本特点,要促进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外扶助推提升组织的内生动力。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做文章、下功夫,以“控权其内”“放权其外”“控放结合”的方式重构政府角色、加强政社互动。特别要通过鼓励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立自律公约、发布组织章程以及实施内部监管等,加大组织内部管理力度,改变散漫的组织形态,充实空泛的组织架构。同时,加强对参与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乡村群众的宣传和培训,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自律意识。
通过激活组织自身的治理功能,满足组织自治需求,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再造乡土团结、重塑社会团结的有机载体,以有效的组织治理带动乡村产业、生态、乡风和生活不断提升层次。在此方面,有学者对名为“黎明脚步组织”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表明,该组织志愿者运用新媒体手段实施自主管理,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QQ 群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了组织的自治作用,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三产业包括
我国第三产业分为15门类共计48大类。具体门类如下: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住宿和餐饮业
5.金融业
6.房地产业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教育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国际组织